11月26日消息 初冬時節,在江蘇鹽城東臺市,中國首個濕地世界自然遺產---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條子泥濕地,數萬只冠鼻麻雀、琵嘴鴨、豆雁、骨頂雞以及白琵鷺、勺嘴鷸等相繼抵達,成為越冬候鳥的“先頭部隊”。
220千伏海上風力發電并網線路(陳慶華 攝)
江蘇省鹽城市擁有76.94萬公頃生態濕地,占全市國土面積的45.2%;擁有亞洲最大的沿海淤泥質潮間帶濕地,有長達582公里的海岸線。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禽及其賴以生存的沿海濕地生態系統。東臺地處東部沿海,擁有黃海國家森林公園、條子泥濕地等豐厚的可供候鳥棲息的生態濕地資源。
愛鳥行動(陳慶華 攝)
東臺供電黨員服務隊開展愛鳥行動(陳慶華 攝)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國網鹽城供電公司歷來重視濕地生態保護,2017年參與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整改,制定生態保護項目《“電力+生態”,為濕地綠色發展賦能》,負責對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的電力設施進行遷改。11月23日,鹽城東臺市供電公司電力施工人員在濕地附近的10千伏線路電桿上加裝鳥巢,為越冬候鳥提供棲息地,這是該公司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的縮影。
東臺供電黨員服務隊服務世遺濕地用電(孫永興 攝)
國網鹽城供電公司將濕地生態保護與企業運營發展相結合,在降低公司運營風險的同時,貢獻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景區可持續發展。
東臺供電黨員服務隊服務全電景區(孫永興 攝)
項目規劃繞開保護區。在雙創竹根沙H2海上風力發電基地,因上網通道位于世界自然遺產——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境內,不能新建鐵塔,故采取在此海域的灘涂上新建了一條385米的電纜隧道,敷設220千伏雙回6×547米電纜,工程造價2642萬元,如采用架空線路僅需不超過300萬元。這也是鹽城首次采用220千伏電纜隧道輸送海上風力發電上網。同期施工并網的還有國華(江蘇)風電有限公司20兆瓦竹根沙H1海上風電項目。
電力設施遷出保護區。為了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鹽城東臺市供電公司按照“應遷必遷”原則開展濕地電力設施遷出工作,除確保正常運營所需設施外,其他設施均已完成遷出。在保護區的黃海國家森林公園,游客們的視野范圍內沒有電力桿線。而在濕地及周邊景區開展架空線路入地改造,不僅提高線路、設備安全運行水平,也為珍禽提供了更為安全的生存空間。將傳統電網維護中的防鳥、驅鳥轉變為護鳥,在生存棲息較多的供電線路沿途搭建人工鳥窩,不但保護了鳥類的生存繁衍,也讓因鳥類導致的線路跳閘次數同比下降98%,降低了運維成本。
電氣化+旅游(陳慶華 攝)
推廣“電氣化+旅游”綜合能源發展模式。在黃海國家森林公園,鹽城東臺市供電公司實施“電能替代”,打造“全電景區”。與景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實現電氣化改造,電加熱、電炊具、電動汽車、低壓岸電,取代了燃煤鍋爐、農家柴灶、燃油公交、燃油擺渡車、傳統碼頭,讓景區減少了化石能源使用,有效助力了生態保護。截至2019年底,鹽城已開展“全電景區”建設項目13個,累計實現替代電量140萬千瓦時。
雙創竹根沙H2海上風力發電基地 (陳慶華 攝)
開展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共贏。2017年-2019年間,國網鹽城供電公司對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景區的服務為社會帶來12300余萬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