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貼上“積極發展”標簽,核電板塊逆勢跳空高開。
3月5日,在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2021年重點工作中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這是近十年來政府工作報告中來首次用“積極”的字眼來形容核電發展工作安排,相關表述是在2021年重點工作安排中第七點“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改善環境質量”中“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里出現。
而隨著兩會將核電提上重點工作安排日程,3月8日一早,A股市場核電指數跳漲2.9%高開,盤中最高漲幅沖至4.84%,即便最終收盤碰到上證指數大跌2.3%,核電指數依舊有2.53%的上漲。
作為新能源板塊中唯一被“剩下”的核電,其實原本是最有希望成為替代化石能源的存在。
核電 曾是清潔能源的希望
核電,是成本僅次于水電的發電方式,并且無二氧化碳排放成本。
根據2016年歐盟發布的研究成果披露,在二氧化碳排放費用按20歐元/噸計算時,核電發電成本約為2.37歐分/kWh,其中工程造價、運營與維護成本、燃料成本分別為1.38、0.72和0.27歐分。
由于核電污染物排放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等物質均為零排放;無二氧化碳排放成本;而煤電發電成本高達4.43歐分/kWh,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成本占發電成本的36%。
并且核電具備穩定運行的特性,相比其他發電方式有巨大優勢。
據了解,目前大部分核電站處于基荷運行,不參與調峰。由于核電的換料周期相對固定,一般都是連續運行12個月或18個月換一次料,所以核電站的運行方式高效穩定。相較于看天吃飯的風、光、水電等清潔能源而言,可控性更勝一籌。
但就是這個曾被認為是替代化石能源的最佳選擇,即便在中國能源安全問題較為嚴峻的時刻,依舊被迫進入發展停滯的狀況。
因為核泄漏事件過于震撼的影響,至今都未能在人們記憶中消逝。
核泄漏 地球永遠的傷痕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一顆至今仍隨時可能爆炸的地雷。
1986年4月25日,由于連續的操作失誤,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4號動力站在定期維修過程中,出現反應堆狀態十分不穩定。次日凌晨1點23分,4號機組反應堆發生爆炸。引發了震驚世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件,事故定級達到最高的7級,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泄漏事件。
這次的核泄漏直接、間接導致了蘇聯和歐洲產生了20多萬億美金的損失,核輻射的劑量是日本廣島的400多倍,在核輻射之下起碼有9萬人先后在一段時間內死亡,有近30來萬人直接受到輻射的傷害,受到了終身的影響,皮膚大量的潰爛,甚至有些人產生了永久性的失憶和精神缺陷。
即使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在2000年已經被徹底關閉,但它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心中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目前切爾諾貝利反應堆下還有兩百噸的核原料。近年來,封存事故反應堆的石棺還出現了傾斜,隨時有崩塌的可能。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對人類的威脅,似乎永遠不可能消失。
而離人類記憶最近的福島核泄漏事故,定級同樣高達7級,直接將全世界的核電發展打入谷底。
福島核電站地處日本福島工業區。它是2011年前全世界最大的核電站,由福島一站、福島二站組成,共10臺機組(一站6臺,二站4臺),均為沸水堆。在經歷多次事故隱瞞之后,2011年3月12日,福島第一核電站受地震影響,導致放射性物質泄漏到外部終于無法掩蓋。
在經歷長時間的搶救之后,該核電站最終被永久遺棄。福島第一核電站大范圍泄露了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影響的放射性物質,其核泄漏事故等級提高至最嚴重的7級。
而與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不同的是,福島核泄漏后續影響可控性更差,而且“爆發”就在2022年夏天。
據了解,為了解決核污水的問題,東京電力公司在福島核電站內修建了許多罐狀的污水儲存設施,但是每個儲存罐只能容納1000到1300噸污水,按照現在平均每天新產生180噸核污水來計算,平均5至6天就要建一個巨大的儲水罐。
目前,福島核電站內已經有1074個儲水罐,到了2022年夏天,核電站內就再沒有空間來建造儲水罐。為此在2020年,日本各界經過討論后,在眾多核污水的處理辦法中選擇了最便宜最省事的方法-排污入海。屆時,核污水將漫至全球各個角落。
福島核泄漏事件為全球核電事業按下了暫停鍵。在安全性指數升級之后的今天,核電終于見到曙光。
安全技術升級 核電重見天日
三代核電技術,已經在安全性方面有著巨大提升。
據了解,在經過一系列技術設計的優化升級后,二代能動核電站進階到三代非能動和改進型能動核電站。西屋公司AP1000標準設計證書和芬蘭OL3核電廠建造許可證中顯示,三代技術具有代表性的AP1000和EPR的堆芯損壞頻率分別降低到5.0894×10-7/堆年和1.18×10-6/堆年,大量放射性釋放概率降低至5.94×10-8/堆年和9.6×10-8/堆年,相較二代核電降低了一至二個數量級。
而四代核電則繼續大幅降低堆芯熔化概率,開啟“零放射”時代。
美國核電用戶要求文件(URD)與歐洲核電用戶要求文件(EUR),聯合提出了四代核電堆芯熔化概率低于10-6/年、完全無場外放射性釋放、人為錯誤不會導致嚴重事故,不需要廠外應急措施等要求。通過加強專設安全系統,設置堅固而大容積的安全殼,收嚴安全裕量基準,提高新一代核電的抗事故能力。
2015年,中核集團與比爾蓋茨主導投資的美國泰拉能源簽約,合作開發“行波堆”。美國核能專家預計未來以行波堆為代表的鈉冷快堆可將鈾資源的利用率進一步提升至60%,且能以貧鈾、乏燃料回收鈾或者天然鈾為燃料,換料周期有望延長至10年以上。
安全運行的大亞灣核電站
基于此,福島事件后的十年,終見核電發展提上重點工作日程。
其實早在2020年9月,國家核準海南昌江核電二期工程和浙江三澳核電一期工程,就標志著國內核電實質性重啟。
2020年以來,核電產業鏈企業新增訂單已經在明顯增加。其中上海電氣上半年新增核電設備訂單人民幣26.9億元,同比增長244.8%;江蘇神通上半年核電事業部新增訂單2.78億元,同比增長71%。
據國盛證券推算,按目前核電單臺機組150-200億/臺的投資額計算,每年核準6-8臺將帶來900-1600億元/年的市場空間。
目前核電產業鏈上,分別有以上海電氣、東方電氣為代表的核電主設備生產商;中國核建為代表的核電建設商;江蘇神通為代表的核級閥門龍頭;中國核電、中國廣核為代表的核電運營標的;中核科技為代表的爆破閥龍頭、應流股份為代表的爆破閥閥體制造商,以及尚緯股份為代表的核電電纜供應商。
在未來核電發展重回正軌道路中,有望持續受益。